从“水下”到台前
济高控股赋能博纳生物“膜”力突围
作为济南高新区三大主导产业之一,生物医药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赛道。博纳生物作为生物医药上游分离纯化设备领域的领军企业,其核心技术符合济南市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方向。从早期“水下项目”到获得近亿元A轮融资,这家企业发展的背后离不开济高控股的战略眼光与全周期赋能,彰显了国企资本服务产业升级的深度实践。
慧眼识珠
发现“卡脖子”领域的“隐形冠军”
2024年2月,济高控股投资团队接触到一家“藏”在华熙生物供应链背后的企业——博纳生物。这个深耕膜分离纯化领域十余年的企业,却鲜少进入公众视野。彼时,在生物制药的生产过程中,高端膜分离产品和设备已广泛有效地应用于抗体、重组蛋白、疫苗、血液制品、小分子药物等领域海顺优配,但进口品牌仍然占据我国生物医药用高端膜市场。
特别是由于制备技术壁垒高、长期依靠进口品牌,中空纤维膜的研产一直以来被视为“卡脖子”的难题。作为我国早期从事先进膜分离应用工艺开发的企业之一,博纳生物自2012年成立起一直专注于膜分离纯化领域,在生产膜产品的同时提供膜技术方案。其自主研发的陶瓷膜、中空纤维膜等产品,正悄然打破进口品牌在生物医药高端膜市场的垄断。
济高控股敏锐捕捉到这一“卡脖子”环节的战略价值。“投资不仅是投企业,更要投技术壁垒。”济高控股投资团队介绍说。在深度尽调后,投资团队充分验证了博纳生物在膜分离领域的核心技术优势:研创“微纳分散+溶胶凝胶工艺”使陶瓷膜过滤性能提升30%;实现聚砜类中空纤维超滤膜制备,成品兼具海绵状孔结构耐压性能和指状孔结构高通量性能。
结合济南高新区将生物医药作为主导产业的布局,济高控股迅速联合鲁信创投(600783),推动近亿元A轮融资落地。从初次接触到签约,集团快速响应,这既是对企业潜力的认可,更是国企服务硬科技的效率体现。
多维赋能
以“耐心资本”护航企业成长
“融资不是终点,而是协同成长的起点。我们要做的不仅是给钱,更是铺路——让技术转化有载体、企业成长有生态、产业升级有动能。”济高控股投资团队表示。秉持着与企业长期发展共赢的理念,济高控股充分发挥“耐心资本”功能,通过创投一号基金对博纳生物进行股权投资,为其提供了超出资金之外的多维支持,真正做到了扶持企业发展。
目前,博纳生物各膜元件年产能10万支,已经基本达到饱和,正在计划扩产。针对企业扩产需求,济高控股联动旗下园区资源,先后对接算谷产业园、临空园区,计划为企业打造定制化厂房方案。“膜设备对承重、洁净度等方面要求比较特殊,所以在厂房定制方面需要协调园区进行精细化操作。”济高控股投资团队说。目前,双方正就临空园区定制化厂房进行深度对接,预计将充分满足企业未来扩大产能的需求。
在产业协同层面,济高控股发挥产业链资源优势,牵线博纳生物与太平洋康泰、诚汇医药等区内企业达成合作。其中,博纳生物为太平洋康泰定制的过滤方案,成功解决了其生产环节的技术瓶颈,实现了投后企业间的双向赋能。同时,集团还积极为企业对接中信银行、齐鲁银行(601665)等金融机构,为企业争取低息债权融资,让企业自主选择最合适的合作方;还协助企业申请济南市海右人才和济南市瞪羚企业,为企业争取荣誉称号和政府补贴。
前景广阔
助力新质生产力培育
“从产业聚焦、早期硬科技布局、基金协同运作到技术赋能与招商落地,济高控股对博纳生物的投资,不仅强化了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链,也为济南市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了市场化、专业化的资本支持样本。”济高控股投资团队说。此次投资,不仅助力博纳生物推动“膜元件-膜组件-膜设备-膜应用”全产业链布局,更通过资本招商效应,吸引膜材料上下游企业向高新区聚集。
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《2025-2030年中国膜材料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及前景预测报告》显示,2025年中国膜材料市场规模突破1046亿元,其中生物医药膜、新能源膜、水处理膜三大领域贡献超70%增量。到2030年,这一数字有望突破3000亿元,中国或将成为全球膜材料技术策源地与最大应用市场。
如今,博纳生物累计开发500多项膜应用海顺优配,另有70余个应用在研,产品出口至60余个国家,服务4000余家客户,在生物医药领域建立了扎实的市场基础。博纳生物项目的成功投资,为济高控股在生物医药领域积累了宝贵经验。未来,济高控股将继续围绕高新区主导产业,挖掘更多优质项目,通过不断优化投资布局,加强产业协同,让更多硬科技企业在高新区扎根生长。
阳美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